项目背景
乐山市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既有与大凉山贫困程度相近的小凉山彝区,也有集中连片贫困的乌蒙山区,以及“插花”贫困的丘陵地区。2013年底,全市有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村259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万户21.2万人(经动态调整,截至2020年6月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37万户19.4万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来,乐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聚焦小凉山彝区、乌蒙山区主战场,统筹抓好非贫困县插花式扶贫,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充分发挥社团组织作用,依托四川省扶贫基金会,于2017年建立资金额达1.25亿元的专项不动本公共基金—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创新制定《关于“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增值收益资助扶贫项目的实施意见》,利用基金增值收益对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种养、水产、林产、农产品加工等具有区域优势的绿色生态扶贫产业进行“造血式”+“升级式”资助,以此激发产业扶贫活力。
截至2020年,立足“一村一品一策”,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投入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增值收益共计404余万元,直接资助全市17个产业扶贫项目,整合撬动其他扶贫资金共计1708余万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特殊困难户共计1735户6273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有效引导贫困地区受资助产业项目发展实现“三个转变”:即贫困村产业由单家独户向规模生产转变、由零散布局向成片规划转变、由单一模式向产业融合转变,贫困地区“小生产”与区域经济“大市场”有效对接,受助扶贫产业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全面化发展,为社会扶贫资金撬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乐山路径。因成效显著,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被乐山市委、市政府授予2019年全市脱贫攻坚创新奖。
主要扶贫模式与创新方法
产业扶贫要使贫困地区真正摆脱贫困,必须采用“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办法,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拓宽社会扶贫资金募集渠道,用活基金,推进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增值收益直接资助产业扶贫项目,社会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益充分发挥。
(一)依托“1.25亿元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增值收益,实现稳定扶贫资金来源。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在乐山市共计18家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扶贫基金会乐山市分会和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牵头成立了1.25亿元的专项不动本公共基金——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为乐山市社会扶贫注入了源头活水。
为进一步改进社会扶贫帮扶模式,实现捐赠资金精准高效使用,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经过系列调查、研究和论证,科学制定了《关于“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增值收益资助扶贫项目的实施意见》,拟利用基金所产生的增值收益,对有发展前景的扶贫项目开展资助。基金的建立、制度的健全,既确保了社会扶贫工作有稳定资金来源,又改变了很多固有扶贫基金使用死板的问题。在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的基础上,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结合乐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将产业扶贫作为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增值收益的重点投入方向,通过“生产奖补”方式,撬动市县扶贫资金整合投入产业扶贫项目。
沐川县箭板镇的特色水果种植、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乡小谷溪村的云雾茶深加工产业、金口河区永和镇新乐村的有机蜂蜜生产等扶贫项目均获得“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增值收益资金大力资助,扶贫产业项目顺利起航。
(二)系统调研扶贫产业项目,科学论证产业持续发展性。扶贫资金要发挥“拳头效应”,不能“撒胡椒面”;扶贫产业要因地制宜,顺应市场,需要科学论证和反复调研,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和项目布局。
乐山市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让产业扶贫与生态环保同向而行、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多次组织专家前往乐山市深度贫困地区,听取当地群众的产业发展愿望,对深度贫困地区绿色生态扶贫产业项目的可行性、操作性、科学性、合理性反复研判,以“一村一品一策”的模式制定各村各项目专属扶贫方案,建立以现代农业为载体,以绿色、低碳、环保为原则的生态产业扶贫体系,确保扶贫项目切实给贫困村、贫困群众带来可持续收益。
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先后考察、调查、研究了《沐川县箭板镇李子产业带项目实施方案》、《马边彝族自治县小谷溪村茶叶加工厂项目实施方案》、《金口河区新乐村蜂蜜加工厂项目实施方案》等全市63个产业扶贫项目方案,为后续顺利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奠定了操作基础。
(三)创新“生产奖补”模式,鼓励贫困户多劳多得。产业扶贫项目要有成效,关键在人。让贫困群众成为扶贫产业项目的参与者、受益者,实现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需要建立由“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的奖励机制,从而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始终采取“生产奖补”方式实施基金增值收益投入产业扶贫项目,参与扶贫产业项目的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得越多,得到的“奖补”就越多。与此同时,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创新采取了资助资金“四四二”拨款方式:即在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协会将根据贫困群众种植数量确定补助金额,贫困户购买种苗后,支付资助金额的40%;待种苗成活后,购买肥料、浇水施肥等日常管理维护时,再支付资助金额的40%;成熟投产后,对效果好的农户支付剩余20%的作为奖励补助。
“四四二”拨款方式,牢牢地将奖励机制贯穿整个生产、销售流程,既让“生产奖补”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又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生产热情和内生动力。
(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产业大户优势,增强贫困户市场竞争力。利益联结机制,即通过资金干预和后期监督形式,采用“支部+专合社+种植大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积极参与到贫困群众产业扶贫中来。
专合社从每年统一销售获得的利润中提留5%-10%帮助贫困群众及返贫户发展产业,或以贫困群众部分扶贫资金入股专合社获分红的方式,让专合社参与扶贫产业项目发展。合作社优先对贫困群众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督促服务,确保贫困群众种养业顺利投产、发展;优先保障收购贫困群众产品,根据产品市场价格制订保底收购价;在日常管理和采摘期间,优先使用专合社贫困劳动力,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服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县级扶贫开发协会负责对合作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常态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处理。
紧密联系地方政府,利用专合社自身资源优势开发电商平台,创新推行党政部门负责人、村民直播带货模式,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五)政府牵头统筹全局,部门各司其职确保机制实施。为确保产业扶贫资金落到实处、用出实效,自上而下、多级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基础和前提。
在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指导项目实施地成立了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扶贫产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把握产业项目实施全局。与此同时,农业技术人员、联系村干部、村支书、村主任均作为项目建设成员,统筹项目建设。涉及项目实施的各贫困村比对成立工作小组,负责群众的发动,项目的实施。
建立健全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大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检查计划衔接和监督工作协调配合,形成事前沟通、事中协作、事后反馈的良性工作机制,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安全。
村两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负责审核参与“生产奖补”项目的贫困户资料,参与项目初级监管和效果考核,利用公开栏(墙)等形式将项目情况、受益对象、资助标准、每年合作社收入和使用情况、生产发展情况在项目实施地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公示公告,增强捐赠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
镇、村发挥就地、就近监管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扶贫项目的检查和管理工作,定期向市、县扶贫开发协会报告项目进展和经营状况,确保项目建设、经营走入正轨。
市、县扶贫开发协会每季度检查一次协议各方履行权利和义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处理。
扶贫成效
(一)发展有规模,产业有体系。通过资金帮扶和“生产奖补”激励,克服了贫困地区农业被边缘化的状况,推动特色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构建形成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产业”的扶贫产业体系,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沐川县箭板镇扶贫产业项目帮助当地建成3000亩行久环线李子产业带,年可产李子4500吨,按每公斤李子10元计算,挂果后,每年可获产值4500万元,户年均增收3至5万元。当地种植的“富家坡江安李”,因规模化、规范化种植,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价值,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远销省内外。
产业成片也让发展变得多元化。依托“一村一品一策”,实施连片开发项目,带动下游生态产业加快发展。沐川县箭板镇3000亩行久环线李子产业带建成后,衍生出李花节、李子采摘节,配套打造出行路村观万亩梯田、久和村看特色民居、庆元村赏千亩李花及体验李子采摘、逛古镇、逛庙会等乡村旅游特色路,实现了“一产”带动“三产”稳定发展的良好效益,促进了箭板镇文旅经济发展,每年可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增收近300万元。
生态产业结合目前流行的文旅融合发展,既能实现产业增收,同时还能涵养生态、改善环境,促进了贫困地区生态宜居,为地方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接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扶贫有机制、集体有收入。坚持产业优先、模式多元,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建立乡镇专合社,吸纳村级专合社抱团“作战”,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种植大户领头作用,成立产业示范基地(园),带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资产运营、招商引资,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内生活力,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从“重数量”到“提质量”、“有收入”到“有效益”、“立足当下”到“长远发展”的良性转变。
(三)干群更和睦,地方获利益。通过“生产奖补”和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难题,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让党员干部切实参与到群众脱贫致富工作中来。通过政府作引导、村干部来监督、种植大户提供帮助,实现贫困群众和周边群众双赢局面。群众致富积极性高,也带动了产业蓬勃发展,拉动了地方经济,政府、村干部、专合社、群众实现“四方共赢”局面,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方的扶贫效果。
扶贫经验
(一)政府导向是中流砥柱,抱团作战不让一个人掉队。产业化扶贫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组织保障机制。
制定《关于“乐山市社会扶贫爱心基金”增值收益资助扶贫项目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扶贫到村、效益到人、以优带差、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成立了扶贫产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牵头,镇村参与,各司其职、统筹开展项目实施。优化生产、管理、监督模式,相关部门、村集体经济发挥各自优势,为贫困群众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效破解“插花式”扶贫难题,实现了产业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有效转变。
(二)精准整合扶贫资金,合围之势打造优势产业。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组合更多力量、整合更多资金形成合围之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充分发挥增值收益拟投资金的撬动效益,指导地方政府对帮扶村的帮扶资源进行统筹安排、综合调度、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最大限度覆盖贫困群众。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把水利部门的引水上塬节水灌溉项目、农业部门的农业开发项目、发改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部门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等集中向帮扶村进行投放,形成了多部门参与、多项目整合的新格局,为脱贫攻坚奠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三)培育“龙头”,构建产业发展支撑链。自产自销的农户要实现与日趋成熟的大市场对接,需要借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利益连接机制,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成为带动发展和降低风险的有效载体,构建起扶贫产业发展的支撑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立足“专合社有渠道,农户有产量”,乐山市扶贫开发协会引导贫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大对产业大户的扶持力度,让专合社与农户签订种植和收购合同,原本自产自销的“单兵作战”方式,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变为“整团作战”,不仅减少了原本在销售、物流环节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还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客商前来“一站式”选购,实现分散经营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保证了贫困群众和周边农户利益。
有了专合社作为纽带,地方政府能够依托“一村一品”规划布局,引导实施产业连片开发,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特色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加快形成“产+销”一条龙体系,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
(四)创新产业扶贫理念,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探索扶贫新方式,拒绝大包大揽或“甩手掌柜”式扶贫。充分调研产业项目,结合地方实际规划发展方向,通过“生产奖补”或“带资入股分红”的扶贫方式,实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将扶贫项目从单一产业延伸到其他关联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开发,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产业集群。打造品牌效应,推出地方“名片”,走中高端化市场之路。